按天配资公司 多家上市银行披露绿色“财报”,ESG理念践行仍有多重阻力
近年来,全球经济向低碳、包容性转型,中国上市银行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创新实践也取得了显著突破。可持续发展报告及年报显示按天配资公司,2024年,上市银行在绿色金融、普惠金融、社会责任及公司治理等方面进展突出,绿色贷款余额显著增长,部分银行同比增速甚至超过30%。
然而,银行推进ESG仍面临诸多挑战,如短期财务收益不显著、信息披露标准不统一、ESG金融产品供给不足、投资者理念接受度低,部分企业还存在选择性披露甚至“漂绿”行为,扰乱市场秩序并带来经营风险,也使得ESG报告的有效性受到制约。
对此,业内人士建议从政策引导、标准统一和市场机制完善等方面入手,推动银行ESG实践可持续发展,从而更好地发挥ESG报告的作用,提升银行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整体表现。
绿色投资规模持续增长
近年来,银行作为实体经济融资的核心力量,不断加强对绿色经济、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金融支持。据2024年年报及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,众多银行在2024年的绿色贷款余额较上一年显著增长,部分银行的同比增速甚至超过30%。
截至2024年末,国内多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呈现强劲增长态势。国有大行中,中国银行境内绿色贷款余额达到4.07万亿元,同比增长31.03%;建设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4.70万亿元,同比增长20.99%;邮储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7817.32亿元,同比增长22.55%。股份制银行中,中信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6000亿元,同比增长超过30%;兴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为9679.31亿元,同比增长19.64%。
在绿色金融领域,银行正不断拓展服务边界。除了绿色信贷,还积极创新融资渠道,承销发行绿色债券,并持续扩大自营绿色债券投资规模。中国银行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,该行全年发行7亿美元境外绿色金融债券和100亿元境内总损失吸收能力非资本绿色债券;承销境内绿色债券发行规模2618.37亿元,位列银行间市场第一;承销境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237.95亿美元;绿色债券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。
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,在绿色金融领域持续发力的同时,银行也在积极拓展和深化自身的ESG理念。通过完善体制机制、提升业务能力、优化信息披露质量以及塑造良好品牌形象等多方面举措,银行不断推动ESG理念的落地与实践。
例如,中信银行管理层以ESG管理为切入点,构建了“自上而下、创新驱动、相互促进、协同运转”的ESG管理体系。该体系明确了各级机构的职责,组建了超150人的全行ESG管理团队,有效畅通了政策传导渠道,凝聚了全行员工对ESG理念的共识。
报告质量提升但仍有挑战
2024年4月,沪深北三大交易所发布《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》(下称《指引》);今年1月,三大交易所发布《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》,为上市公司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详细参考。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,为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提供了明确的指引和规范。
根据《指引》的要求,上证180、科创50指数样本公司以及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,最晚需在2026年首次披露2025年度《可持续发展报告》。同时,鼓励其他上市公司自愿进行披露。截至4月21日,据不完全统计, 共有28家A股上市银行披露ESG报告。从总体而言,上市银行ESG报告的披露质量正稳步提高,这一进步在多个方面都有所体现。
从披露框架来看,上市银行的ESG报告普遍采用“环境篇”“社会篇”“治理篇”三大板块进行披露。在此基础上,部分银行还增加了“经济篇”“发展篇”等章节,进一步拓展了披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。这种多样化的披露框架,不仅丰富了报告的内容,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全面的参考信息。
从披露质量角度观察,部分上市银行的ESG报告评级明显提升。据明晟(MSCI)去年12月公布的评级结果,在28家纳入MSCI评级的上市银行里,有4家银行的评级跃升至AAA级,此外,一些银行在ESG报告中还引入了第三方鉴证报告等内容。
这些积极的变化,不仅提升了银行的市场竞争力,也为品牌建设和投资价值的提升带来了积极影响,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、主任曾刚对此表示:“近年来,银行在ESG披露方面的主动性不断增强,信息披露的范围和深度都有所拓展。同时,部分银行通过积极开展ESG实践,努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吸引力。”
然而,尽管上市银行的ESG报告质量正在逐步提升,但受多种因素制约,报告内容在标准化和规范性方面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。曾刚认为,主要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:首先,报告披露的规范性不足,存在标准不统一、定量数据缺失、可比性和完整性欠缺等问题,难以给投资者提供有力且权威的决策依据;其次,国内外ESG评级体系存在较大差异,缺乏广泛认可的本土标准,使得各类报告和评级结果的公信力受到质疑,难以有效提升市场认可度和投资者信心;最后,银行自身的ESG治理基础尚需强化,绿色金融和责任投资面临着回报周期长、数据碎片化、整合难度大等实际挑战,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ESG成效的真实展现和对外传播效果。
ESG理念践行中的多重阻力
在践行ESG理念的过程中,上市银行面临着诸多挑战,这些挑战也是导致其ESG报告披露不够完善的重要原因。在采访中,多位银行人士向记者反映,银行在决策时往往面临短期财务回报的压力,容易倾向于追求短期利润。然而,绿色金融和ESG投融资的回报周期通常较长,短期内收益并不明显。此外,ESG投融资缺乏统一的信息披露标准,银行难以评估其长期财务影响,这使得决策层对长期ESG投资的信心不足。
与此同时,当前我国ESG信息披露标准体系尚不完善,部分评价维度缺乏细化与量化的标准。这使得部分企业在履行ESG责任时,仅停留在形式化信息披露层面,甚至存在企业通过“漂绿”“洗绿”等手段来粉饰其可持续发展的假象。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对记者表示,这种现象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,也给银行甄别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企业带来了困难,不利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。
银行人士还指出,银行在执行部分政策时因细则不够明确而缺乏可操作性,这使得ESG产品设计落地困难。这种情况不仅增加了银行的运营成本,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推动ESG实践的积极性和效率。与此同时,银行的ESG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,ESG金融产品和服务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。
针对上述问题,业内人士建议,银行需将ESG理念深度嵌入战略规划,打造由高层引领、全员参与的治理及激励机制,使其成为核心经营理念。在此基础上,延长激励考核周期,为绿色业务提供更多资源与耐心,同时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。此外,强化环境和社会风险的识别与监控,完善ESG风险管理体系。
曾刚指出,其一,强化数据治理与技术支持,银行需整合ESG数据,搭建统一管理平台,运用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数据采集与分析;其二,构建本土化ESG评级体系,由行业协会牵头,打造适合中国国情的评级模型,增强标准的公信力;其三,丰富信息披露内容,增加定量信息并引入第三方鉴证,提升信息可靠性;其四,统一披露标准与框架,监管部门应制定银行业ESG信息披露指南,明确指标与方法,促进行业内可比性。
举报 第一财经广告合作,请点击这里此内容为第一财经原创,著作权归第一财经所有。未经第一财经书面授权,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,包括转载、摘编、复制或建立镜像。第一财经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。如需获得授权请联系第一财经版权部:banquan@yicai.com 文章作者
陈君君
相关阅读
2024年,已有10家上市银行追索扣回薪酬超1亿元。
386 04-15 15:32
未来存款利率或进一步下调。
12 458 04-13 23:10
去年六大行机构数量减少的主体依旧是基层网点。
209 04-13 14:06
购房者开始注重降低负债成本。
431 04-10 21:21
多家银行增持及估值提升计划有望稳定市场按天配资公司,增强投资者信心。
136 04-09 18:40 一财最热 点击关闭- 上一篇:股票投资杠杆什么意思 宇树科技回应:最近没有参与任何比赛
- 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