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略联盟按月配资 九一三事件期间,林彪的卫士长跳车逃生,他后来的结局怎么样?

发布日期:2024-08-24 22:55    点击次数:145

策略联盟按月配资 九一三事件期间,林彪的卫士长跳车逃生,他后来的结局怎么样?

有句话叫做“男怕入错行、女怕嫁错郎”,说的是在人生的道路上,有时候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,选对了万事如意,选错了越行越远。

通过历史事件的研究,我们会发现在某些事件中,因为选择失误,只能被裹挟着无奈前行的人,比比皆是、不计其数。

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“入错了行”,很多人纵使不愿意跟随其他人的行动,可在大多数人或强势人物指令下,也只能跟着做出并不愿意的举动。

在新中国建立后,刀枪归库、马放南山的和平生活,让某些领导干部产生了享乐、权势的欲望,正如九一三事件的林彪一意孤行、逃亡他国,最后落得身败名裂、客死他乡。

在这个事件里,林彪的卫士长不愿叛国跳车逃生,可惜这位“入错行”的卫士长,此后人生还是受到了极大影响。

震惊世人的“九一三”事件

在新中国建立以后,林彪一直是国家的重要领导,毛主席也将林帅视为共和国的接班人选之一。

只是由于林彪受到了个人权力思想与享乐欲望的影响,逐渐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,向着自绝于人民、背叛于祖国的深渊滑下去。

1971年9月初,聚集在林彪周围的反革命集团,突然接到了安插在毛主席身边的人,传回来的主席“南巡”途中的谈话内容。

其中涉及林彪周围反革命集团的问题,让这些对革命、对国家持有野心的人,惶恐不安、瑟瑟发抖。

在林彪周围反革命集团中握有大权的林立果,深知自己一伙人的各种反革命举动已经暴露,他一不做二不休地下达了反革命组织“联合舰队”的“一级战备”命令。

此时林彪的思想已经扭曲,在林立果的命令下达后,林彪不但没有进行阻止,反而追加了自己的手令予以确认。

这份带有着反革命思想和行动的手令,彻底显露林彪的革命思想和意图,让后人不禁感叹林彪再也不是“林帅”了。

疯狂的林立果纠集了一伙反革命分子,他们经过商议后,企图在毛主席“南巡”视察的途中,布置武装力量对主席加以谋害。

这伙反革命分子甚至策划了调集高射炮平射、武装强攻等多种方案,以保证反革命叛乱的成功。

人算不如天算,敏锐的毛主席在“南巡”过程中,察觉到了不对的情况,安排专列改变计划提前离开上海,并在次日上午安全地返回北京。

已经做出了许多反革命叛乱布置的林立果一伙反革命分子,得知毛主席安全返回北京的消息后。

明白自己的阴谋已经无法得逞,在经过了一番慌乱讨论后,就做出了坐飞机南逃的决定,企图逃往南方后组织军队反叛革命。

9月12日晚,林立果乘坐私自调派的飞机抵达北戴河。

在那里,他与林彪、叶群以及其他反革命分子进行秘密筹划,企图马上南逃并接出反革命集团的骨干分子,到南方的广州举行“大事”。

在这伙反革命分子进行疯狂的妄想时,正在北京开会的周总理警觉到事情的差异,周总理下令调查林立果私自调派飞机的问题,同时让接到命令的飞机马上返回北京。

周总理的这个命令,让林彪和他周边的反革命分子们都知道事情已经败露。

这伙人明白在中央发现他们的阴谋后,南逃广州举行“大事”的可能性已不存在了,这伙反革命分子为了逃命,在次日凌晨强行命令飞机起飞,一行10余人准备叛逃国外。

当时,有人建议派飞机对这伙叛逃的反革命分子进行追击,中央考虑了多方因素后,并没有下达相关的命令,使得飞机离开北戴河向着苏联的方向飞去。

这架载着林彪及他周边反革命集团的飞机,在起飞数小时后,坠毁在蒙古共和国境内,包括飞行员在内的所有人员全部身亡。

这次反革命叛逃事件震惊了世人,在后来被命名为“九一三”事件。

林彪的贴身卫士长李文普

在林彪带领着身边人乘坐飞机叛逃国外的时候,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甘心与他一起背叛革命、背叛祖国。

当众人乘坐汽车赶往机场的时候,林彪身边最亲密的贴身卫士李文普卫士长,就毅然决然地与林帅的叛国举动决裂,他要求众人立即停止叛国行动,等待中央的处理决定。

有着顽固反革命思想的林立果,害怕李文普的阻拦耽误了众人外逃,就举枪向李文普射击。

看到林立果举枪后,身手敏捷的李文普及时跳车,幸运的没有被子弹打死,同时也逃过了坠机丧命的危险。

林立果想要杀害李文普,不仅仅因为李文普要阻拦众人的叛国外逃,他也害怕李文普这位林彪最贴身的卫士泄露机密。

李文普卫士长跟随林彪多年,一直负责林彪的保卫工作。

对于林彪的许多事情,李文普都是一清二楚,可以说李文普就是林彪的心腹之人,也是林帅安全的最后一道“防线”。

他对林彪背叛祖国、反叛革命等举动的强烈反对,是出乎林立果等人预料的。

在林彪叛国前,李文普一直对林彪忠心耿耿、言听计从,追求权势、富贵的林立果等人,一直认为李文普就是个听从命令的愚忠之人。

他们小看了一名革命战士的坚贞和忠诚,这才使得林立果遇到李文普阻拦时,惊慌失措地对李文普开枪射击。

林彪的这位卫士长李文普,是黑龙江省林甸县人,他出身贫苦家庭,从小生活就很艰辛,早期的人生经历让李文普认识到,只有跟随共产党一起去革命,才能解救天下的穷人。

1948年,东北联军横扫白山黑水,向往革命的李文普选择了参军,成为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的一名战士。

由于李文普对革命思想的坚贞不渝,加之他身体条件出色、身手敏捷过人,李文普被选拔到野战军的警卫团工作,成为领导人身边的贴身警卫员。

新中国建立后,已经担任了警备团连级干部的李文普被调到林彪身边工作。

出身四野系统、熟知林彪喜好的李文普在林彪身边表现得非常出色,他知道林帅喜好安静,就主动安排大家的工作方式,保证林帅能有安静思考的环境。

李文普身手好、人可靠,还非常懂得领导的需要,林彪特别喜欢他,很快就把李文普提升为身边的贴身卫士长,成为颇受林彪信任的“自己人”。

在李文普在担任卫士长的时候,他就非常反感林彪妻子、儿子等人的行为。

他认为他们追求享乐、追求权势的心思不纯正,李文普与林彪妻子、儿子等人的因此就一直很普通甚至还有些紧张。

后来,李文普想要离开这样的环境,就找机会调回了总参警卫处的机关,可没想到回到机关没过几天,他就被叫回林彪的住处。

因为林彪很喜欢李文普,不习惯他离开身边,李文普只能又回到了原来的工作。

李文普跟随林彪十多年,一直安分守己地不多言多语,从来没有人能够在他口中了解到林帅的生活情况。

对于林彪的指示与安排,李文普也是坚决服从、立即执行。

这让林彪愈加地离不开颇受信任的李文普,直到“九一三”事件发生时,所有人才知道李文普忠于的是党、是国家,而不是某一个人。

“九一三”事件后的李文普

“九一三事件”发生后,林彪带领着身边最亲密的人外逃叛国。

李文普是当时“林办”仅有的主动逃出,并试图制止林彪及反革命分子外逃的人。

不过,虽然李文普主动站出来制止林彪等人的外逃行动,可他毕竟是跟随林彪生活了十多年的亲信之人。

特别是李文普还是林彪的卫士长,对林彪许多日常的安排和行动都是非常清楚的,在这个发生紧急事件的时候,没有人敢于说李文普没有问题。

因此,林彪外逃后,李文普和“林办”的其他人员一同被隔离起来,等待上级来人进行审查。

在隔离期间,“林办”的其他人员都是战战兢兢的不知道如何是好,李文普则不然,他坚信党中央会对自己给予公正和清白的。

对“林办”人员的隔离地点安排在了北京一所青年疗养院里,被隔离人员的行动受到限制,生活待遇方面还是保持了应有的标准。

于是“心中无鬼、不怕敲门”的李文普就该吃吃、该喝喝,一边修养伤势、一边根据上级的要求,写清楚交代林彪背叛革命等问题的材料。

林彪背叛革命、背叛国家的问题很严重,李文普又是林彪身边的亲密心腹。

上级对李文普的审查尤为重视,对各个时期、各个环节的资料,都经过了多方审查与复核。

在长达四年的审查过程中,李文普始终保持了革命军人的职业道德,听从上级指示、服从审查命令,耐心地等待所有事情水落石出的那一天。

1975年,上级对李文普的审查工作,以李文普同志是忠于革命忠于党的结论而结束。

问心无愧、忠于革命的李文普得到了释放,并被上级领导重新安排工作,李文普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回到军营。

当李文普服役期满退伍回家后,他进入了山西的一家石棉生产厂,担任厂领导的职务,并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退休。

晚年的时候,李文普曾经撰写过回忆录。

在回忆录中他详细记述了在林彪身边的工作经历,还有“九一三”事件时的所作所为、所看所听,为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留下了宝贵的参考资料。

面对金钱权势的诱惑毫不动摇、面对突破底线的错误坚决反抗。

李文普以一名革命战士的正确选择,给后人做出了良好的榜样,让许多在生活、工作中迷茫的人,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上级领导的错误指示。

这个榜样在现代社会中,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。

“九一三”事件以及李文普的经历告诉我们,艰苦朴素、忠于革命的思想,在任何时候都不过时。

失去了这些宝贵的精神支柱,就会像林彪及他周边的反革命集团那样,陷入背叛革命、背叛祖国的境地。

只有总结宝贵的经验教训,坚持不忘革命思想,才能在现代社会日益发展的时代浪潮中,保持本事、坚守初心。

总结

林彪的卫士长李文普,在发现林彪有叛逃迹象以前,始终恪守职责、服从命令,做到了一名卫士应该完成的任务和职责。

他的工作表现和个人操守也受到林彪的夸赞,从而被提拔成为贴身保护林彪的卫士长,从这方面来说,李文普卫士长是服从上级命令的典范。

其次,服从命令并不是毫无底线的,如果上级对下属做出了突破法律法规、社会道德的指令,从最根本的层面来说,这指令就是错误的,下属完全可以不去执行并向上一级或者相关部门进行举报。

战争中的杀俘命令、和平时期的叛国行为,只要是这样的事情,下属就应该具有底线意识,不再服从上级的错误指令。

所以,像李文普卫士长一样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应有的选择,才是下属对上级指令的正确态度,李文普对上级指令的正确思想和执行态度,值得现在许多人在工作中认真理解、认真学习。